宝山区的金角路与合兆路交会处,一道60平方米的“城市伤疤”曾长期横亘在企业围墙与市政人行道之间。这片渣土裸露的三角地带,因归属模糊、管理责任交叉,成了困扰周边许久的卫生死角——碎石与白色垃圾堆积成小山,雨季泥泞不堪,旱季扬尘漫天,疯长的杂草甚至遮挡了行人视线,不仅让往来客商对周边企业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更成为制约区域营商环境提升的“隐形障碍”。
“这块地方一直没人管,脏乱得很,客户来访时总要绕路走。”附近企业办公室主任沈女士道出了企业的困扰。这片看似不起眼的闲置地块,实则是检验基层治理效能的“试金石”。当宝山区罗泾镇第一综合网格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记录下这一问题时,发现背后牵扯着企业自管区、市政公共区域、道路养护范围等多重权属边界,单靠某一部门根本无法彻底解决。
展开剩余59%不能让“三不管”变成“真不管”
罗泾镇第一综合网格当即决定启动跨部门协同机制。次日上午,一场特殊的协调会在“城市伤疤”现场召开——城建中心带着红线图,上海清园道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拿着养护作业标准,周边企业负责人捧着厂区规划图,各方围站在杂草丛中,用脚丈量边界、用图比对权责。“企业围墙外扩30厘米作为管护缓冲带,市政负责主路侧绿化衔接,我们公司承担土方运输。”上海清园道路养护工程有限公司的现场表态,打破了僵持局面。经过两小时的拉锯式协商,一套“渣土清运-地形平整-绿植补种-长效管护”的四步方案最终敲定,各环节责任单位当场确定任务清单。
效率源自精准协同。一周内,渣土车有序进场,高效清运建筑垃圾,实现“场清地净”;城建部门同步推进土壤改良,调运的优质种植土随到随铺,土壤压实度严格把控在绿化施工标准范围内;周边企业也主动参与环境提升,组织员工开展围墙周边环境整治,为绿植种植腾出空间。
从“脏乱差”到“绿满坡”的蜕变惊艳了周边企业员工。“以前路过都得捂鼻子,现在能闻到青草香了。”附近企业员工李先生的感慨,道出了环境改善带来的直观变化。这场“边角地革命”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环境美化。
罗泾镇第一综合网格形成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企业协同”的治理模式:建立“先治理后确权”的快速响应机制,制定标准化工作清单,明确边界纠纷的处置规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以问题为导向,用绣花功夫激活治理效能。未来,罗泾镇第一综合网格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协同机制,让更多“城市边角料”变成“发展新空间”,持续书写服务企业、惠及民生的新篇章。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发布于:上海市天金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