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宝子们!最近有个事儿在网上吵得那叫一个热闹,山西大同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天里花了 4 个多小时,徒手翻了足足 8 吨垃圾,就为了帮游客找回一块儿童手表。这事儿刚开始被当成暖心新闻报道,可谁能想到,网友们却不买账,纷纷质疑这事儿到底值不值,甚至有人说这新闻透着 “冷血”,这到底咋回事呢?咱一起来唠唠。
事情是这样的,7 月 1 日下午,广东深圳的卢女士一家坐高铁从太原到大同,在列车上,孩子把儿童手表装在干净的纸质垃圾袋里玩,下车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把这手表给落下了。出站后卢女士才发现,赶忙向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好在这儿童手表有定位功能,一查,嘿,手表定位显示还在大同南站呢,卢女士寻思着,八成是被当成垃圾处理了。
第二天上午,卢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打了 12345 热线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这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的工作人员效率还挺高,马上就跟卢女士取得了联系。一番追踪后,确定手表已经跟着垃圾进了中转站的挤压箱,可这箱子里装着差不多 8 吨垃圾呢,这找起来难度可不小。但为了能尽快帮卢女士找回失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也是下了决心,紧急把这些垃圾转运到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场的空地。然后,两名环卫工人二话没说,直接上手,在那堆积如山、又脏又臭的垃圾堆里,一点一点地翻找。经过长达 4 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在 16 时 50 分左右,把那块丢失的手表给找到了,当晚就物归原主,送到了卢女士手里。卢女士特别感动,想发红包感谢这两位环卫工人,结果被人家婉拒了。
展开剩余62%这事儿乍一听,是不是觉得挺暖心的?城市服务响应迅速,环卫工人不辞辛劳,帮游客找回了失物。可新闻报道出来后,网友们的反应却大出意料。好多人都觉得,这事儿投入的成本和收益太不对等了。就说这价值吧,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辛苦工作 4 个小时,这人力成本得多高啊,再加上垃圾转运啥的费用,这些钱早就超过一块儿童手表的价值了。以前环卫工人帮忙找失物,那找的可都是些特别重要、有特殊意义的东西,像大量现金、听障人士的人工耳蜗、对逝者的纪念品,或者存有重要资料的电子产品等等。可就这么一块普普通通、价值不算高、意义也不是特别大的儿童手表,真的值得这么兴师动众吗?有网友就说了,要是按照 “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这个逻辑,那以后游客丢个钥匙、丢本书、丢支笔,环卫公司都得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找?这明显不合理啊,为了弥补个人的疏忽,却大量消耗公共资源,这做法实在不可取。
还有,这新闻到底暖了谁的心呢?失主肯定是高兴了,环卫公司和当地有关部门也收获了一波关注,可那些在高温下辛苦劳作的环卫工人呢?大夏天的,他们本就工作辛苦,现在还被安排额外的任务,在垃圾堆里翻找 4 个小时,这换谁心里能舒服?大家都在问,这事儿到底是环卫工人自发去做的,还是环卫公司和有关部门为了打造 “暖新闻”,特意安排的呢?就算环卫工人好心,自发婉拒了卢女士的红包,但环卫公司和有关部门也该从保障劳动者权益、体现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给这两位环卫工人一些物质奖励吧,可在最开始的报道里,压根没提这事儿。
面对网友的质疑,大同市城管局回应说,他们之前也有过帮市民找失物的先例,这次不算特殊个例,还表示 “做啥是值,做啥不值?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得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得太低。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从一方面看,这种为百姓服务、有求必应的态度确实值得肯定,体现了城市管理部门对民众需求的重视。可从另一方面讲,这种不考虑实际成本和效益的做法,真的可持续吗?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在满足个别需求的时候,是不是也得考虑一下整体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效率呢?
这事儿也引发了大家对于公共服务的深入思考。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做到有温度,让老百姓感受到关怀。可问题在于,怎么在保持这份善意、维持服务温度的同时,又能保证效率,控制好成本呢?儿童手表是游客自己不小心弄丢的,为了找这块表耗费了这么多成本,这些成本难道都要由政府来承担吗?再比如说,有些游客因为自身原因被困在景区险境,搜救他们也得耗费大量成本,那这些游客是不是也应该分担一部分呢?具体到这次事件,两名环卫工为了找手表耗费了这么多精力,他们理应得到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这事儿也该好好讨论讨论。
说到底,城市治理的核心是 “以人为本”,这里的 “人”,既包括享受服务的游客,也包括身处一线、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所以,我们得想办法在守护民生温度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展现善意和保持理性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只有这样,那些原本想传递温暖的故事,才不会变成大家争议的焦点,真正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美好注脚。关于这事儿,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发布于:安徽省天金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